
现如今,互联网已与大多数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人们每天花在网上的时间可能比睡眠都多。
大家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人交流,用邮箱、办公软件处理工作,用手机APP打车和点外卖,在微博、抖音、小红书上记录美好生活瞬间,在知乎或朋友圈分享知识和感悟,靠移动支付走遍天下,靠网络平台实现游戏、影视、音乐等种种娱乐……一个又一个简简单单的“注册-登录”和授权,极大地方便了大众的生活,也构筑起了虚拟世界里的“你”和“我”。
犹记得网上一句流传甚广的玩笑话:你是想笑死我,然后继承我的XX账号吗?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真的挂了,这些留存在网络上的个人账号、邮件信息、虚拟货币、电子音乐等数字遗产,将何去何从?
我们会留下什么数字遗产?
近日,一名90后电竞选手在综艺节目中给自己立下遗嘱,并将自己的支付宝、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写入遗嘱,引发关注。而与他一样谨慎的“90后”,还不少。
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90后立遗嘱人数已达236人。在立遗嘱的年轻人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同时,90后遗嘱订立者的财产继承主要以现金存款和虚拟财产为主。
着重强调虚拟财产,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精神需求和情感价值的重视。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不管你在意与否,在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将留下大量的数字遗产。

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明确提出,数字遗产是人类特有的知识及表达方式,它包含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信息和技术、法律、医学以及其他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或从现有的类似模式转换成数字形式的信息。
通俗来讲,数字遗产可以分成物质和精神两类,这是学界普遍共识。物质数字遗产指的是跟财产直接挂钩的,比如支付宝余额、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精神的则是社交、娱乐平台账号及个人文件等,是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形成的虚拟财产,也是用户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园。

也许人的记忆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或消失,而在网络上,无论你曾经做了什么,这些深深浅浅的痕迹都因为技术进步而幸运地保留了下来。随着我们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数字遗产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信息,而是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和情感。
数字遗产有多重要?
有人可能会说,人都不在了,还在意那些账号干吗?
Excuse me?这些账号价值可大着呢。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里的余额,在各种平台购买的理财产品、虚拟货币,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再说了,养了多年的高等级账号,氪金砸出来的顶级游戏装备,分分钟都是能卖出高价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变现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记录了个体的衣食住行,展示公民的喜好和情绪思想。
“古人留下千秋诗篇,我留下我的朋友圈。”虽然光是想一想年少轻狂时留在QQ空间、新浪博客的矫情笔触,在微博、朋友圈的激情吐槽和雷人雷语,就已经尬到无法呼吸了。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内容,恰恰在虚拟网络上形成了一种“数字人格”,它与现实人格共同组成了现代人的完整人格。它是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对逝者的亲人朋友来说更是一种缅怀和纪念,能够通过继承使亲属得到精神上的抚慰。

美国批判理论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认为,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稳定的、中心化的主体,构建出独立的“数字主体”。由“数字主体”塑造的“数字人格”,赋予个体身份更多可能性,降低了社会交往对地域、时间的依赖性,冲击着固有的社会阶层的封闭性。数字遗产以数字人格为内核,记录生活的历史。
在形形色色的网络空间里,数字遗产不仅仅凝聚个体的喜怒哀乐,也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说,这也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世界记忆和传承人类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处理数字遗产,是一个不容小觑、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这些遗产如何处理?
2018年,德国一起数字遗产官司引发广泛关注——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继承者有权继承过世亲属的社交账户。法院的最终判决给了女孩父母以安慰。但对“数字遗产”的追问却并未停歇,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时在全球各个角落出现。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网络死亡用户的数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在Facebook推出仅仅8年后,已经有3000万用户死亡。自2012年以后,平均每天大概会有8000多名用户死去。对微博来说也是如此,虽然没有数字统计,但每天都会有许多账号死去。
然而,数字遗产涉及个人隐私、家庭伦理、用户财产与人格等多重属性,作为遗产写入遗嘱中存在着归属难以确认、查找困难以及传递难等问题,又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处理起来还真是挺棘手的。
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就探讨了这个问题。该剧故事围绕死者留下的数字遗物展开,剧中dele.LIFE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协助委托人处理死后的数字遗产。

《人生删除事务所》剧照
实际上,在英、美、瑞士等国家,已有专门的公司帮助人们处理数字遗产。Google在2013年就首先开始支持用户选择数字遗产继承人,这些“遗产”包括Gmail电子邮件、云存储服务和其它服务的数据。Google将这样的继承人称为“非活跃的账号管理者”。
但在实际操作中,数字遗产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各国都在探索中。比如,美国总体尚未有明确的立法支持,但“数字遗产”已开始被写入一些州的法律。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法律中,已有对数字遗产的一些规定,并在持续完善中。
面对数字遗产问题,当务之急是让法律和政策跟上时代的脚步,将数字遗产的继承规范化。诚如专家所言,一是平台方面要详细规划数字遗产继承的规则,明确继承人继承数字遗产的流程;二是立法方面,建议立法机关在修改相关法律时,要把数字遗产的问题考虑进去。

至于个体么,所谓“未雨绸缪”,或许也可以考虑自己动动手、想想办法来搞定这些不得不想之事。比如,记录自己的每一个账号密码、每一笔投资,然后设定某种机制来让继承人能够在我们离开后打开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