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出生率再创新低。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而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中健联康养研究院摘录部分数据,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近十年)


《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的自然增长率不足十年前的25%,特别是自2016年实施二孩政策以来,自然增长率由6.53降至1.45,特别是2017年以后,自然增长率下降速度加快。人口出生率,由2016年的13.57,降至8.52创历史最低点,相对2016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了37.2%,用断崖式下降,亦不为过,更为严重的是,根据目前的数据预测的发展趋势,2021年出生率仍将快速下降,二孩、三孩政策的作用有限,需要出台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取改变出生率快速下降的趋势。
关于人口出生率,中健联康养研究院小结了一组数据,这就是新中国一轮持续的婴儿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1962年至1975年,这十四年,我国新生人口36776万,最高的一年,新出生人口超过3000万,平均每年新出生人口2600万。1962年,我国的总人口为67296万,1975年,我国人总人口为92420万,这个时候,我国新生人口的出生率,1962年为37.22,1963年达到了43.6,1975年,也有23.13,而2020年,我国的新生人口为1200万,而这一年我国的总人口为141178万,出生率为8.52,不足1963年的20%。
在出生率快速下降的同时,是马上进入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平台期,上表这36776万新生人口,都将在明年开始的未来这十四年变老,大家可以算一下,未来这两项共同作用,所带来的结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近十年)



202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比重,首次跌入70%,为68.6%,也是创造了建国以来历史新记录,抚养比,创造了历史新高,这表明,劳动人口的负担越来越重,育儿和养老的双重压力相加,形势比之前预测的要严重很多,近十年,老年抚养比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还将进一步增加。

在育儿和养老压力增加的同时,全国居民人均收支情况,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消费能力和消费的意愿,中健联康养研究院研究发现,虽然2020年,可支配收入和现金可支配收入均有增加,但消费支出和现金消费支出,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除食品烟酒、居住等刚性支出略有增加外,其他的包括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口及服务等消费性支出,均有下降,反应出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有些消费甚至降至几年前的水平,对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不愿意消费亦是当前的重要现实情况之一。
出生率、抚养比、消费意愿均创新记录,养老行业,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新形势,一方面,2022年即将进入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平台期,这些进入老年的人群,是未来养老产业的希望,但当前,消费意愿不高,压力大,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情况,新形势下,希望在顶层设计、支持政策等方面,都能够有更加有力的措施出台,并能够将出台的政策,执行到位。
期待疫情尽快过去,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应对复杂的人口老龄化形势。
来源:中健联康养研究院
附:陆杰华教授专访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陆教授提到:关于人口负增长,之前是预估2027~2030年才进入负增长,现在如果今年不增长,明年没有回升的话,可能就这两年的事了。2019年死亡人口是980多万,但因为人口老龄化,它这个数每年是上升的,去年出生人口是1200万,今年要是低于1000万的话,那就有可能进入负增长。
以下是中国新闻周刊对陆杰华教授的专访内容:
负增长可能提前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统计年鉴2021》披露,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陆杰华: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自然增长率最低的,降得比较厉害。过去我们都是正增长,多数年出生率基本都是两位数,现在8.52‰,但是死亡率还在上升呢,因为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在逐渐扩大。
中国新闻周刊:那意味着接近人口负增长了?
陆杰华:现在数据还是“正”的,自然增长率是1.45‰,2021自然年度还没过去,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绝对数还没有公布,那就是一个相对数。2019年死亡人口是980多万,但因为人口老龄化,它这个数每年是上升的,去年出生人口是1200万,今年要是低于1000万的话,那就有可能进入负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人口负增长的脚步提前了。
陆杰华:对,快一些。之前是预估2027~2030年才进入负增长,现在如果今年不增长,明年没有回升的话,可能就这两年的事了。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三胎放开了,会起到作用吗?
陆杰华:至少今年没有作用,5月放开,目前还看不出成效来。通过放开三胎来解决人口问题比较难,因为三胎在整个出生人口里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最重要的是一胎二胎,前面放开二胎政策后预期比之前要低,所以放开三胎。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七普数据也公布了,你觉得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趋势,近两年会是人口峰值吗?
陆杰华:假如今年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那可能这个峰值就下去了,但是明年还能不能回来,还有待观察。比如,明年三孩要出生了,会不会抵消一些死亡率,可能会有一些波动吧。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我国的年龄结构是什么情况?
陆杰华:底部在收缩,顶部在增长,中间靠近顶部的中年劳动力部分也在老化。这个变化趋势决定了我们现在(人口)保持正增长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因为整个年龄结构在老化。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结构形态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陆杰华:人口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基础和全局战略性的变量。人口是个慢变量,实际上会作为一个长周期影响几十年。对人口红利、养老金、养老照料等方面都会带来持续性的挑战。
数量型转为质量型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人口红利的流失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陆杰华:是一个挑战。过去依靠数量型的人口红利,将来如果这种红利消失,需要依靠质量型。现在数量型的人口红利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在走向下行,劳动力人口还是相对比较多的,只是和十几二十年前相比,规模和比例下降了。一方面可以通过延迟退休,保证这个比例和规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来获取第二次人口红利。
从人口变化的规律来说,尽可能延缓人口负增长到来的时间,尽量延长人口红利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来借鉴其他国家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我们避免走弯路,使我们即使负增长也可以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有专家认为应全面放开,有的认为应缓步放开,你怎么看?
陆杰华:发展规律上是全面放开更好一些,如果全面放开效果还是不行,那至少下降的趋势能减缓,然后再用其他措施来应对生育率过低或者负增长的变化。现在逐步放开可能是考虑到中国人口这么多,可能担心潜在问题,所以也是一个逐步优化生育政策的过程,但是如果未来真的面临负增长,那肯定还是要做进一步调整。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生育惯性规律以外,人为因素现在被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你对此怎么看?
陆杰华: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必然结果。过去生育率下降靠政策,现在政策范围内他不生,这就是一个经济、文化作用的问题,看看能不能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让生育率有所回升,现在生育、养育成本都比较高,要降下来,才能改变情况。